银行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调查:内部严管个人敏感数据使用 新型信贷服务模式应运而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2021年11月,银行用新运《个人信息保护法》(下称《个保法》)正式施行。落实
“过去一年期间,个人管个感数《个保法》对我们业务流程合规化带来了不少提升。信息型信”一位股份制银行合规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保护部严除了银行APP更新个人隐私政策——将与个人权益存在重大关系的法调条款和个人敏感信息获取范畴采用粗体字标注,并如实告知个人数据使用范畴,查内银行内部也采取多项措施持续规范客户数据使用。人敏
他透露,据使今年上半年他所在银行专门从技术部门与合规部门抽调多位业务骨干组建了敏感数据治理项目组,贷服一是式应生负责重构各个业务部门访问使用个人数据的权限,即严格实行账户统一管理与权限分离,银行用新运相关个人敏感信息的落实访问与使用均遵循“最小必须原则”与“权责对应原则”,银行人员只能获得与其业务相关的个人管个感数数据操作与访问权限;二是充分借助云计算技术,将个人敏感数据部署到银行核心区域,信息型信封禁任何的拷贝、下载、存储、外设连接等操作,确保个人敏感信息不在操作终端落地,进而严控个人敏感数据获取与外发渠道;三是借助智能监测技术,对个人敏感数据的所有潜在泄露渠道埋设“探点”,尤其是实时监测邮件外发、违规打印,违规使用UBS、屏幕拍照等异常行为,管控所有数据出口。此外,若员工转岗或离职,敏感数据治理项目组可以迅速变更相关账号权限,把控好个人敏感数据安全“最后关口”。
一位城商行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按照《个保法》相关条款与精神,加快对智能客服的整改,确保智能客服机器人在解答客户金融服务疑惑时,只调取与业务相关的个人信息,避免个人信息被过度访问使用。
在他看来,这或许需要对智能客服机器人开展长期训练,从而让它真正“理解”各项金融业务所需的个人信息范畴。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银行要严格遵守《个保法》相关条款,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厘清各个业务部门的个人数据访问处理范畴。”这位城商行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无论是个人贷款部门,还是对公业务部门或信用卡部门,在处理个人信贷申请时都会尽可能多地访问收集个人敏感数据,作为他们完善信贷风控机制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有些个人敏感数据要么未能起到精准的增信作用,要么未经客户授权而再度使用。
针对这种状况,他所在的城商行正计划组建一个全新的数据分析部门,将所有个人客户的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形成一个个信用分,未来业务部门只需访问采集这些个人信用分(无需直接获取个人敏感信息),就能开展各类贷款的风控审核。
他直言,尽管《个保法》已经施行一周年,但银行对个人信息的规范使用流程仍在不断优化,尤其是随着金融科技的持续进步,银行正致力于更精准地使用个人数据信息,让金融服务变得更高效便捷。
银行内部强化个人信息规范使用
“在去年11月《个保法》实施后,我们银行合规部门迅速组建了敏感数据治理项目组,目的是规范各类业务的个人数据过度使用问题。”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敏感数据治理项目组很快发现,银行APP端存在个人信息过度获取使用问题,其中最明显的迹象,是银行APP端往往通过默认、捆绑等方式,要求用户在申请某些金融服务时必须授权大量个人敏感数据被银行采集使用,此举与《个保法》相关精神相悖,需尽早整改。
但是,业务部门最初对此提出不少反对意见,原因是业务部门认为若完全按照《个保法》的相关要求,个人每申请一项金融服务,银行需先经他授权才能使用个人信息,不但造成金融服务体验变差,还增加了个人数据暴露风险。
这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回忆说,当时合规部门也相当强硬,认为客户体验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但《个保法》相关条款精神必须严格遵守。最终,敏感数据治理项目组从IT部门抽调多位技术研发人员,着手开发一整套个人数据合规使用技术“嵌入”银行APP端,即个人用户只需输入一次个人数据信息,若他需要申请金融服务时,银行APP会自动识别这项金融服务所需的个人信息范畴,提醒用户可以通过一键点击同意银行再度使用这些个人信息,从而减少个人重复输入与数据暴露风险。
他透露,目前这项个人数据合规使用技术在APP端的使用反馈相当不错。比如个人用户在银行APP端认购某款理财产品时,银行后台会通过大数据与智能技术自动“识别”他所需的个人信息,通过银行APP端提示个人用户需点击同意银行调取使用这些个人信息,作为银行快速办理理财产品销售的依据。
与此同时,银行APP端还提供理财产品与个人用户风险承受能力是否匹配的自动认证功能,即用户若在APP端申请购买某款理财产品,银行后台会根据个人以往信息数据判断他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否合适购买这类理财产品,并及时提示用户风险承受能力与这类理财产品“不符”,需用户重新输入个人信息完成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的重新评估。
在这位股份制银行人士看来,此举的最大好处,就是银行内部人员无需访问大量个人客户敏感信息,完全由智能化系统完成个人数据信息的验证分析,如此最大限度减少了个人信息被人为过度访问收集的风险。
上述城商行人士指出,要做好这项工作,另一个关键是银行各个业务部门需厘清各自金融服务的个人数据使用范畴。
以往,无论是个人金融部门,还是信用卡部门或对公业务部门,只要涉及信贷业务,就会尽可能多地访问收集个人客户的大量敏感数据信息,作为判断信贷风险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有些个人敏感数据未必与信贷风控需求直接匹配,甚至还没有获得个人客户的授权。
他透露,目前他们也借鉴其他银行的做法,通过重构各个业务部门访问使用个人数据的权限,严格落实个人敏感信息的访问与使用均遵循“最小必须原则”与“权责对应原则”,即银行业务人员只能获得与其业务相关的数据操作与访问权限。
“目前此举已产生不错效果,很多不必要的个人敏感数据内部获取处理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银行还需重新厘清各项金融业务所需的个人数据信息,最大限度规避个人敏感信息被过度访问使用,有效捍卫《个保法》相关精神。”这位城商行人士向记者强调说。
新型贷款服务模式应运而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个保法》实施后,部分银行正通过变革业务流程催生一系列新型信贷服务模式——即由个人主动递交个人信息数据作为增信依据,从而获取所需的信贷额度。
“以往,银行都是先要求个人(包括大量个体户与夫妻店小微企业主)先输入大量个人敏感信息,作为他们申请贷款能否获取的关键依据,但在《个保法》出台后,这种做法可能涉嫌过度采集个人敏感数据,因此我们转变了信贷思路,若个人想要获取更高的信贷额度,就自主递交新的个人数据信息,供银行作为信贷风控的新依据。”一家民营银行信贷部门负责人向记者指出。此举等于让个人(包括广大小微企业主)自主掌握个人信息数据的“主动权”,即他们可以基于自身需求,选择性地提交个性化数据信息,作为银行调高他们信贷额度的新依据,既保护了他们的个人信息,又让很多个人信息转化成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财富。
记者获悉,目前不少银行都在尝试这类做法,比如允许小型货运公司负责人通过上传货车照片、道路运输证、货运合同发票等个性化信息数据,经信贷审核后有机会获取更高的授信额度,或者夫妻店店主上传店面门头、货架商品、发票等经营数据,申请更高的信贷额度。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征信业管理办法》等政策陆续出台,业界日益注重对小微客群的信息保护。未来,银行信贷模式或许会从“他证”模式,将“他证”与“自证”结合模式变迁。前者主要依靠小微企业与个人授权,由银行机构从其他渠道获取大量个人数据,作为信贷授信的审核基础。后者则基于银行在获取个人有限信息数据后,由个人主动向银行提供更多元化的个人数据信息,从而申请自己所需的信贷额度。
“目前,这种做法已应用在智能客服机器人领域,以往个人因某些原因向银行申请延期还款时,智能客服机器人总是提醒他要注意个人信用记录受损,时常一言不合引发不必要的贷款服务纠纷。如今,智能客服机器人会主动提醒个人递交某些个人信息数据,只要能证明他可以在约定时间内继续还款,银行就可能会同意他的延期还款请求,令贷款服务纠纷发生几率大幅下降。”前述城商行人士指出。
- ·11月LPR按兵不动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
- ·活久见!古驰阿迪联名伞定价11100元不防水,防水版得加3290元……
- ·上市白酒公司董事长薪酬榜:水井坊董事长薪酬最高 老白干董事长年薪仅30万
- ·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盛来运:攻坚克难,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 ·债市波动对股市有何影响?
- ·外交部:任何亚太区域合作框架都应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
-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中宣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
- ·宝新金融实控人姚建辉减持5.39亿股,股价跌幅逾20%
- ·《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发布,京东健康回应称已搭建自营药品及器械质量合规管理体系
- ·央行上海总部:加大跨境人民币金融支持抗疫纾困力度,规避汇率风险
- ·中国铁合金工业协会锰系专业委员会号召全体锰系会员单位全行业“开展行业自救、限减产50%”
- ·凛冬将至!比特币大跌14%跌破27000美元,以太坊跌23%,亚洲加密货币股票重挫
- ·创金合信基金黄弢:市场大概率处于阶段性底部 有底就可以更乐观
- ·外交部:美不能打着合作的幌子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玩火”
- ·实控人协查后公司又被立案:泽达易盛怎么了?
- ·商务部:今年1-4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20.5%
- ·量化大厂遭遇“升级骗术”,电商式俗语上阵,行骗能力翻倍?
-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中国已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 ·银保监会:加快发展巨灾保险助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 ·为填补粮食供应缺口,拜登宣布农业增产三项计划
- ·静悄悄的双十一,热闹的直播间
- ·董承非私募新产品4天累计募集金额超26亿元 预计终募规模或在30-40亿元
- ·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破万亿元 “双跨平台”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 ·被曝毁约2022届校招生?理想汽车回应:业务有调整,提供调岗或解约赔偿
- ·湖北银行原董事长陈大林被开除党籍:违规放贷,数额特别巨大
- ·自作聪明耍伎俩!市财政局副局长披民间借贷外衣搞权钱交易
- ·《纽约时报》:美国写字楼困境依旧
- ·低位布局科创板“硬科技” 华安科创信息ETF正在发行
- ·收评:港股恒指跌2.24% 恒生科指跌3.84%内房股走低
- ·外交部:保护本国公民个人数据和隐私,不应滥用国家力量
- ·证监会李明:近两年公司治理专项行动中问题整改率超过95% 一大批显性问题得到解决
- ·上海警方:擅自转运工地密接者造成人员感染,3人被采取刑事措施
- ·“户外”山河远阔 ,内需极速拉升 “露营”产业链能否通过压力测试?
- ·Mysteel日报:期螺盘整,现货价格小幅下跌
- ·Roku将与METZ blue和TCL合作在德国推出Roku TV
- ·外交部:中方随时准备为朝鲜抗击疫情全力提供支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