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南电A拟收购联合利丰55%股权 资金来源不涉及公司发行股份
见习记者 李雯珊
11月7日,深南司发布公告称,拟收拟以现金方式收购联合利丰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利丰”)约55%股权,购联资金来源为上市公司自有资金及银行贷款,合利不涉及上市公司发行股份。丰股份
当日,权资深南电A股价开盘涨停并维持至收盘。金源及“目前公司与联合利丰只是不涉初步的洽谈,并没有签署任何协议,行股具体交易方案仍需进一步论证和协商,深南司暂时无法确切回复下一步动作与具体时间节点。拟收”深南电A董秘办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购联
“转型发展是合利公司近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也一直在陆陆续续寻找新项目进行投资。丰股份联合利丰所处的权资电子信息行业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大,发展空间广阔,可持续盈利能力强。本次交易若顺利完成,将有效改善公司经营现状,提升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推进公司转型发展。”上述深南电A董秘办人士认为。
深南电A主营业务为生产经营供电供热、从事发电厂(站)相关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今年以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深南电A的电力主营业务受到了诸多挑战。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深南电A实现营业收入5.26亿元,同比减少10.71%;归母净利润-1.43亿元,同比下降223.56%。2021年归母净利润亏损约4.4亿元。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认为,“单从行业角度来看,发电和半导体供应链服务没有太多相关性,很难期待行业间的协同效果。估计深南电A更多是为了投资风口行业(半导体)相关的产业链,同时公司也几乎没有提到此次收购所带来的协同效应。”
根据深南电A2022年三季度的业绩报告,公司账上货币资金约为7.05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约为8.9亿元。记者咨询深南电A为何采取现金方式进行收购,上述董秘办人士表示:“由于近年来业绩处于亏损状态,公司不具备公开发行进行股权融资的资格。公司有较为充足的银行授信,也有一定的现金,所以就更倾向于用现金收购。”
针对收购联合利丰是否与公司的业务产生协同,该公司董秘办人士表示,“如果能够遇到一个好的项目,肯定优先考虑是否对公司的发展有利。”据悉,2021年11月份,深南电A通过分步实施购买燎原环保股份比例不高于10%,购买总价格不超过7500万元。
“2021年,深南电A完成了对中圣科技、燎原环保的股权投资,力争早日实现转型发展,通过多元化投资收益弥补短板。实质上深南电A仅仅是财务投资者,并不是战略投资者,与联合利丰的协同效益尚未清晰,收购之后能否如深南电A所言有效改善公司经营现状,尚需时日验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衍行认为。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记者表示,“深南电A以现金方式收购与自身并无业务协同性的联合利丰,除了公司所称的有助于改善公司经营现状之外,或许表明公司目前对于自身的发电主营业务缺乏信心,希望实现向非发电业务方向的转型。”
- ·提高居民养老保障水平,个人养老金如何发力?——来自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的观察
- ·金利来集团11月7日斥资约18.33万港元回购15.8万股
- ·第五届中国企业论坛主题论坛在济南举行
- ·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常委张贵林接受审查调查
- ·央行、银保监会: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当地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 ·到底谁是“乐视”?宣布学新东方2个月后,带货成绩咋样了?
- ·蔚小理“搞不定”欧洲车主
- ·饲料再度涨价!旺季降临料企量价齐升 扩产加速行业竞争白热化
- ·硬抗美国施压!荷外贸大臣:对华出售光刻机 荷兰自有主张
- ·浙江义乌两宗宅地16.26亿元成交
- ·华创证券:维持长城汽车强推评级 目标价12.33港元
- ·从6:20到22:53,送了65单!“一位阳性密接外卖员的一天”冲上热搜第一,网友:看得心酸
- ·【新浪教育】常州威雅中学部执行校长Stephen Ottewell:教育绝不只停留在教室里
- ·瑞安航空2023财年H1净利创新高 上调全财年客流量预期
- ·男子因标签瑕疵索赔十倍货款被驳回,法院推定其为了不当获利
- ·“蔚小理”失速,“哪零”上位,新势力大洗牌?
- ·德国高官表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不利于欧洲工业
- ·成都市监局检查国内首家LV餐厅,厨师回应“有食物过期”
- ·经营贷置换房贷卷土重来?中介称可省大笔利息,招行交行共领罚近千万
- ·新能源SUV口碑:问界M5表现最好,特斯拉Model Y内饰被吐槽
- ·金科股份:上半年净亏损14.36亿元,正在引进战略投资
- ·2022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12月开启,以制造招商、总部招商为重点
- ·北京今日0至15时新增33例感染者,社会面1例
- ·创金合信基金王先伟:看好半导体设备、光伏设备、高端医疗器械、自动驾驶等的投资机会
- ·“世界杯经济”开赛
- ·李蓓再出“神预判”:A股复苏或是“四部曲” 先修复估值再跟随业绩“起舞”